当前位置: 首页 · 舆论宣传 · 正文

【党建引领】“一院一品”党建品牌创建优秀案例:“党建+”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发布日期:2024-01-03 浏览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党中央有号召,基层组织有回应,党员有行动。作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创建“‘党建+’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一院一品党建品牌项目,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方面重点工作,发挥专业特点,统筹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714ff2693186e427e2e3413d64a7b5.jpg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

坚持上下联动,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党建为引领,激活“红色引擎”,释放“红色动能”。学院党委成立“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拟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三个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推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五项支撑”(福建省地域发展全支撑、产业帮扶全支撑、学科服务全支撑、人才培养全支撑、链条融合全支撑)。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示范引领,院党委会定期研究助推乡村振兴有关事宜,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和系骨干力量定期到帮扶点调研指导,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创新工作载体,打通“最后一公里”

“仙游县西苑乡地处木兰溪发源地,具有丰厚的生态和红色资源禀赋。”今年6月初,在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仙游县西苑乡乡村振兴校地对接会上,西苑乡党委书记严志伟说道,“希望能够借助高校力量进一步发挥西苑乡资源禀赋,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

如何协助当地政府带领西苑乡人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学院领导带队组建了“村庄规划师指导员”党员服务团队,以仙游县西苑乡为样板,围绕“党建+产业+实践”形成“1+N”模式(1个重点示范样板点+1名党建指导员+1名乡村规划师+1名产业指导员+1支实践教育队伍等),引导人才和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建立专家人才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积极整合学科优势、科研力量,强化项目对接,优化合作渠道,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为了落实仙游县与学院乡村振兴专项合作协议,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在2个月内分阶段两次带队深入西苑乡开展主题调研交流活动,与当地政府围绕西苑产业规划和乡村规划编制、传统村落的保护、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共建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暑假期间,由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景观游憩理论与实践研究专家王亚军担任指导老师的“写意西苑”乡村规划实践队,奔赴西苑乡的凤山、风顶、西墘等7个村落开展为期14天的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调研。“出山怀远志,入海识雄心”,14天中,实践队翻越仁山,追溯溪源,寻找适合开发的潜在自然景点;穿过田野,走访乡间,调查农村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情况。在与西苑乡领导干部和指导老师的交流讨论后,队员们汇总当前西苑乡的境况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形成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实践队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硕士村长”实践队。从2022年开始,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组建以研究生党员为核心成员、本科生党员为辅的“硕士村长”实践队,1年时间里,先后有100余名硕士及本科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服务“三农”一线,发挥高校思想智库优势,投身产业振兴、科技服务。

聚焦持续帮扶,力戒“三分钟热度”

建宁县水尾村是中央红军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该村被誉为建宁苏区红色小后方。因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水尾村曾一度处于贫困之中。2017年5月,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由学院党委牵头,以高校学科背景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开始对水尾村实施对口持续帮扶。

帮扶前中期,学院党委先后四次组织博士教授带队近百名学生赴建宁水尾村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规划,为80余栋村舍建筑进行功能整合、立面改造、空间优化、结构改良。通过测绘首先建立传统建筑修复档案,再通过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建立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同时突出规划对村貌提升的带动促进作用,顺应村庄肌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3 个层次分类、分级整治村庄环境。

在学院师生与当地人民的齐心协力下,水尾村的空间布局、人居环境、村庄治理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村民感到高兴的同时,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深刻意识到,做好帮扶的“后半篇文章”,激活水尾村的“造血功能”更为重要,更富有挑战性。

一方面,学院党委坚持“志”“智”同扶,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文化优势,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树立信心和决心。学院组织科技专家“送技术上门”,激活脱贫村“造血”功能;选派技术团队专家研究分析村庄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村庄发展提出整体思路,印制了村庄发展宣传册,免费发放农户学习,搭建授课平台,为村民讲解他们村庄的未来,引导村民改变思想;开展技术培训,为村庄的建筑改造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践技能的农民,同时开通了专家24小时在线跟踪指导服务。

另一方面,学院党委坚持“鱼”“渔”同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落地,将先进技术投入到农村产业提质升级和乡村基础建设中,以科技创新实现乡村环境、乡村治理的科学布局及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构建以专业技术振兴为主导、产业振兴为牵引、文化振兴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服务工作体系,因地制宜得找准方向、摸清市场,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充分挖掘水尾村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推出“红色文化十大套餐”,打造建宁红色教育精品,并指导村庄成立了建宁县水尾乡村旅游管理公司,对全村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到三统一,即产业发展统一管理,项目建设统一推进,旅游市场统一营销,致力于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效益,造福村民。立足水尾村自然资源禀赋和地区市场需求,结合学院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博艾红+绿”的惠农政策,凝聚校友资源,在水尾村宣传推广艾草产业,教授村民艾草种植技术,鼓励村民进行艾草种植,带动了60户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水尾村成为了省市知名的“红军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乡村振兴新面貌。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被水尾全体村民赠予锦旗“传承苏区精神 不忘老区人民”,也得到了省纪委的肯定,学院的做法在省纪委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得到大力推广。学院基于水尾村艾草产业的助农项目《博艾兴农——荒地变金山,艾草助增收》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将持续明确自身职责,带领全院师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添彩增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文/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 彭琳 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