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1958年,当时的三明,城区一共有三座浮桥。列西浮桥是三明的第一座浮桥,建于1940年。列西浮桥由36艘木船铺架,由列西的造船世家罗氏大厝负责造船。浮桥架设时,用铁链将木船串联起来,船与船间隔三米,两船之间铺架五六寸厚的杉木板。浮桥建成后,列东列西的人们往来方便了许多,不用依赖摆渡过河了。
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彩色故事片《泉水叮咚》在三明拍摄,多处出现列西浮桥的秀丽风光。列西浮桥使用了半个世纪,1987年10月,梅列大桥建成通车,列西浮桥移至徐碧与翁墩的河面上。2009年东新五路大桥建成通车,列西浮桥完成了它的使命,便从人们的眼前消失了。但在老三明人的记忆中,晚风、树影、浮桥,不曾离去……
列东大桥,是三明第一座跨越沙溪河的桥梁,通车于1959年4月。半个多世纪来,她和桥下流淌的沙溪河水一道,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披荆斩棘、发展壮大、日新月异。
2013年2月1日,列东大桥启动重建项目,桥面限行,多路公交线路改线。经过三年多的重建,列东大桥重新通车。这是一座老桥,承载了三明人太多的回忆。这也是一座新桥,将为三明人创造更多的记忆。
一直到1970年,三座浮桥分别位于城关、下洋和列东。三元城关的人们出行极为不便。特别是到汛期,人们渡河便只能靠船。
城关大桥的建设,留下了市区建桥的一段难忘记忆。1970年5月17日上午,连日来的降雨使得沙溪河水暴涨,城关浮桥断裂,无法通行。人们过河只能依赖渡船,可是河水湍急,加上渡船超载,有一艘渡船在河中心倾覆。此后经上级批准,三明地革委于1970年6月成立工程指挥部,由分管工业的副书记余震岳担任总指挥,带领一帮人马设计,全民动员、各方筹措材料,自力更生修建城关大桥。
1970年10月大桥正式开工。当时面临的情况是经费不足、人手不足、经验也不足。面对艰苦条件,大家没有气馁,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经费不足,材料就尽量用自己生产的,设备就找各大工厂借;人手不足,就发动群众一起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桥梁修建需要可行的方案和精准的测算,这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可不行。正是一筹莫展的时候,余震岳想到了省下放干部梁天赐夫妇,便力邀他们主持桥梁设计工作。由梁天赐起草设计图和施工图,他的夫人张玲负责测算(梁天赐后任教于福州大学土建系结构研究院)。为配合梁天赐夫妇,余震岳还从省一建请了几位老工程师参与设计和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到位后,一切有序地开展起来了。三钢、三明水泥厂等单位提供了部分钢材和水泥;农村社队捐献施工用的毛竹木材;化工机修厂、森工伐木场、潘洛铁矿等单位借调了设备;发动各行各业的职工和高年级学生参加挑运砂石的义务劳动。
经过一年九个月的奋战,城关大桥于1972年6月正式通车。大桥全长306.77米,高18米,桥面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2米,总投资才103万元。建成后的城关大桥桥面连接着三元城区和火车站,桥下横穿的是205国道,桥上桥下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而到了仲夏夜,这里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三明日报:
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007/06/content_11140.html
附件: